詩名:觀書有感

●作者介紹:

 朱熹(西元1130~1200),南宋理學大家。字元晦,徽州婺源人。為學以窮理致知、反躬踐實為要,而以居敬為主。確立儒學道統。朱子的一生,一方面盡瘁於教育,另一方面不斷進修研究,潛心著述,綜合了各家學說,開創了新的思想方法,留給我們博大的文化遺產。朱子不僅著作極多,而且他的著述態度,亦非常嚴謹。他曾說:「以前我用心良苦,思考一個道理,往往像過獨木橋一樣,相去雖在毫釐之間,但一失足,便有粉身碎骨的危險。」由於他對每一個小小的問題,都鄭重其事,不肯輕易放過,所以孜孜苦讀,未嘗一刻放鬆,因而得到的是既博大且精深的研究結晶,造福後世。

●語意:

      啊!來看這裡有一方只半畝大的水塘,像一面鏡子般的展現眼前,映照著天空的景致。你看那天上的光影和雲彩的變化,都清楚的映照在水面上而徘徊不去呢!試問那水塘啊,你為什麼能夠如此清澈明照呢?啊,因為我是有著源頭的活水,源源不竭的流入我這裡,才如此晶瑩清澈的呀!

●注釋:

●作品賞析:

1.方塘:一方水塘。

2.一鑑:鑑,鏡子。一鑑,一面鏡子。

3.渠:文言用法,「他」﹙或它﹚的代用語。

        朱熹是宋朝的理學大家,研究儒學,著名的「四書集注」就是他的著作。這首詩題為「觀書有感」,就是他研究學問,以及修學儒家義理多年,心得的寫照。

    這首詩,以水塘為喻,比喻詩人自己的心;而「半畝」,是謙虛自己的心不大。一鑑,一面鏡子,寓含光明。開,是開展,也有茅塞頓開的意味。所以,第一句用一方水塘像一面清明澄澈的鏡子般開展,來比喻自己目前讀書而領會義理的內心境界。第二句是進一步描寫水塘的景致,非常優美。比喻自己的心因為明瞭書中的道理,而能夠猶如清澈的水塘、明淨的鏡子一般,清楚的照見萬事萬物。

    前二句優美的境界,第三句就問,問它這個水塘何以能夠如此清澈呢?第四句回答,因為這水塘不是一潭死水,而是有水源,有活水,源源不絕的流注所致啊!這個答句,可以是旁人回答,也可以是擬人化的水塘自答。是比喻作者所明瞭的義理,以及所傳承的儒學道統,為其心性修為的根源,因為自己契合並接續了千餘年﹙孔子至南宋朱熹約一千七百年﹚的儒學道統思想,才有如此清明的心境,而照見萬事萬物啊!

    朱熹讀了儒家的經典,覺得自己很有收穫,將心中的喜樂寫了下來。現在,你也能來圖書館尋尋流傳已久的經典故事、經典人物,體會一下朱熹讀書時,覺得自己與書中作者深有同感的那種愉快吧!

 

 

●資料來源

1. http://blog.yam.com/tztzai/article/14747369

2.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4/10/17/n692988.htm

3.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4/7/17/n599341.htm

4.http://web2.tcssh.tc.edu.tw/school/guowenke/new_page_51.htm

 

網頁製作:圖具組大熊老師